我在 Meta 至今快三年,在公司以及科技業界巨變之下,元宇宙、Web3、AI 等新型態創新與挑戰接踵而至,每天都在與競爭者競速;而全球近三十億的月活躍用戶,在平台上衍生的問題也是無奇不有。身為負責全球 Integrity 的產品金三角一員,我與團隊日日在變化無窮場域裡追趕、解碼市場提出的挑戰,成就感十足之餘,卻也得提防職場心靈健康(Well-being)的失衡。過去一年,不僅是我,工程師、產品經理以及政策制定人員,都曾經歷過職場心靈健康(Well-being)拉警報的時刻,但因為企業文化裡對於個人、團隊、系統三面向的著力,不把壓力全都繫於個人,才有辦法個體獲得喘息之餘,制定更具永續性的合作模式。
在公司內部,有這樣一句話:
Your Well-being is Always Your P0.
在 Meta,我們常用「P + 數字」來代表「優先順序」,而當數字 1、2、3 是用來標注專案的優先順序,個人的 Well-being 則被視為「P0」 ,非常明確地彰顯職場文化裡對於人本位的重視。一位我很熟悉也非常專業的英國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曾跟我說:「為了一份工作毀掉自己的心靈健康,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。」而另外一位英國專案經理(Project Manager)也說過:「有時候要做一件事情很難,但攤在面前的選項並不應該是『這很難,所以我做不到。』,而是『這很難,我知道我可能做得不好,但我還是做做看。』」而建立對 Well-being 的認識並且實踐,也正是在繁忙工作當中非常困難的事情之一。
不僅是英國或是西歐職場對於心靈健康有所著墨,並且將它放在個人在職涯發展的自我領航指標;回溯東亞文化裡對於領導者的期待,也可以看到「養心」這個概念在不同地方被提及:比如命名取經自漢古籍的紫禁城養心殿,也可見到對於君子養心的期待。
君子養心莫善於誠,致誠則無它事矣。
除卻「專業工作者的國際素養」以及「文化產業如何商業化」這兩個讀者群比較熟悉的議題之外,喬記洋行(Choisie)的第三主軸也正是用這兩個概念,來帶出職場心靈健康的 #養心帖 系列文章,並且用更策略性的角度切入實踐方法:我不僅帶回西洋職場裡心靈健康的概念,也更是希望讀者建立「養心」的態度,用心態上的認知與改變,來驅動自己、環境、同事、主管甚至公司體系的變革。
認知到 Well-being 很難。處理 Well-being 的心結很難。向外界說出口自己在 Well-being 的掙扎很難。而付出行動改變,讓自己與團隊、與系統的 Well-being 產生化學反應也很難。然而一步一步前行,帶來的成效,絕對會是最具策略眼光的職涯投資。
以下就讓我用幾個問題帶出 Well-being 系列的脈絡與目標。
為什麼是「現在」談職場心靈健康?
在海外的生活即便多采多姿,我自 2019 年出國以來,體驗卻非常極化。
除了在學識與見識上有劇烈的突破,我在法國唸 MBA 時,恰好碰上整個 COVID-19 疫情週期。法國在爆發兩三週內即刻宣布國境封鎖,全國封城(Le Confinement)。我當時決定不撤退,蝸居在凡爾賽附近環境相對健康的校園裡,卻也體驗了幾乎無法跟人接觸的三個月生活。
那三個月是我物理上最孤絕的三個月,也是我第一次隻身逼近心理健康可能的深淵。
Nous sommes en guerre. - Emmanuel Macron
這是一場戰爭。——法國總統馬克宏
在壓力極大的狀況下能夠和平度過,以後見之明而言,主要來自我的 MBA 同儕與整個法國社會展現的韌性:同儕自主養成了互相定期關心的組別,即便必須間隔兩公尺,我們依舊出門散步、閒聊,確保個人與社群的連結;法國文化上對於感官體驗跟藝術的重視,也讓鄰里與網路上充滿分享,讓許多讓人不適的情緒受到良好的紓解。而凡爾賽近郊在環境上的開闊,也同時保持了良好的活動空間,在足夠的太陽與芬多精之下,支持健康的生理平衡與 Well-being 環境。
第二次我卻沒那麼幸運。
正式進入 Meta 全球辦公室後,適應職場壓力與全新的社群議題同時,我因為工作搬家,卻碰上不適合的居住環境。長年的陰鬱天氣與低溫使我無法獲取足夠的太陽,以及離境簽證與居留證問題因為不效率的行政手續一延再延,再加上工作上接觸的議題有不少與用戶的負面經驗有關,這些多方因素最終導致我遭遇巨大的心理挫敗。
我在 2022 年歷經職場過勞(Burnout),並且因為過勞惡化,喪失社交意志,暴飲暴食,觸發壓力過敏反應,被評估建議轉介心理諮商。
在意識到情況急轉直下後,我分別在職場與個人生活上提出求援訊號,並從中獲得許多系統與社群的支持。我而後花了近一年半的時間,逐漸讓心理健康恢復為常態。而「相由心生」,因為心理健康失衡而導致的生理失衡,也靠著時間持續優化,即便至今還在康復中,也已經有顯著改善。
這個無預期的經驗,讓我重新審視成人對於 Well-being 的態度,也證實了我過去實在低估這個議題的重要性。山窮水盡後,我期待藉由分享我的挫敗與復原,跟應用技巧,來給予需要相關資源的人,讓更多人能以永續的方式經營自己的職涯,甚至在未來,成為主管與領導者之後,能夠以此為核心,帶來新的氣象。
我想要打造什麼樣的職涯社群?
電子報並不只是文章與訊息的傳遞,更是讓對這議題有興趣與疑惑的人們交流經驗的空間。我把我的學習與經驗定期分享出來,最終也還是要經由社群的「自我實踐」,才能夠真正為職涯發展與職場空間創造改變。
我希望這個電子報社群,既能夠以策略性的角度思考 Well-being ,用長期投資以及永續的方式,一點一滴改變生活;也在閱讀與討論的同時,培養對自己與他人的同理心,用更積極的方式給予社群裡不同的人支持與建議。
養心跟養身一樣都是日積月累,1.01 的 365 次方也就是 37 倍的飛躍。
你我都不只是閱聽者:我們藉由參與來使 Well-being 成為社群裡最核心的基礎價值。
Well-being 系列會有什麼樣的免費與付費內容?
開展這個電子報除了將我的經驗與知識化作文字,最重要的是建立對這些議題有興趣的社群。因此未來有更多互動性的活動,如視訊會議、工作坊或是個人諮詢服務,來與社群直接對話。
這一篇有免費以及付費訂閱的內容差異,以及資金用途。歡迎選擇最適合且對你最有幫助的方案訂閱。
Well-being 系列目前有什麼樣的框架文章?
此處會依據我刊出的文章越來越多而有所增減,以下先簡單列出幾個常見的問題。
關於個人:
建立基本意識:什麼是 Well-being?什麼是職場過勞 Burnout?
建立自我認知:要怎麼意識到自己 Burnout?承認過勞會很丟臉嗎?
建立多元視野:Well-being 作為亞洲常見的盲區,跟歐洲有什麼脈絡差異?
建立工作意識:為什麼都在家工作了,遠端工作者一樣也會過勞?
建立基本心態:發現自己過勞了,要怎麼辦?
關於互動:
改變工作環境:全職遠端工作者如何建立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界線?
改變溝通模式:要如何跟主管與同事開口,來讓他們知道過勞的狀況?
改變合作模式:要如何與主管與同事討論更好的合作方式?
改變生活型態:如何適時離開抽象世界,關注現下身體與環境的交互關係?
改變人際界線:為什麼不要陷溺於同質性太高的社交圈?
改變自我盲點:要怎麼學習授權他人,並處理自己淺在的憤怒?
關於制度:
倡議支持系統:什麼樣的制度與資源可以讓職場 Well-being 成為基礎共識?
未來請使用 #WellBeing 以及 #養心帖 來搜尋相關文章。
作為養心帖系列的第一篇文章,講述完緣起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後,還是要再三的用公司這句標語來提醒自己:雖然認知到 Well-being 很難;雖然處理 Well-being 的心結很難;雖然向外界說出口自己在 Well-being 的掙扎很難,但我從那曲折的路上回來,身上有泥濘卻也有光彩,都想與你坦誠這些啟發。而無論你身處在哪個階段,都希望可以與你在電子報、視訊會議或是工作坊相見。
下篇就讓我們來從最基礎的 101 開始:職場過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 (On Burnout)
Stay Classy!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!
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