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週花了時間理解過勞以及職場健康意識,接下來的篇章要切進最重要的「行動」——檢測自我狀態之後,如果發現狀態失衡了,此時,應該要做些什麼才好呢?
但切進主題以前,我也還是要跟各位讀者說一聲:每個人的時程表都是不一樣的,如果你的狀態可以在短期之內有巨大成效,那是一個值得慶幸的好事;但如果你的身體希望多一點時間慢慢回復,那我們就慢慢來,畢竟完整修復系統,回到有韌性的狀態,遠比急功近利,立即見效還要來得重要多了。
那讓我來分享,過去的我是怎麼處理我的失衡狀態的。
發出求救訊號很難,我們一起試試看
認知到自己或許經歷心理過勞後,第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則是「發出訊號」。
發出訊號為什麼很重要?我總是喜歡打這個比方:當人們在開車的時候,如果要切換車道或是轉彎,我們必須要做的動作就是「打方向燈」。打方向燈除了有「告知」功能,讓後方來車知道你即將做出的行為,還有一個隱藏的「協調」功能:如果後方來車急,駕駛或許選擇加速讓自己先行超過你;如果後方來車緩,駕駛也會以降速或是其他動作來讓出前面的空間,讓你可以順利的完成車道切換。
發出訊號,是讓另外一個成熟的人或是體系,知道是時候用不同的方式應對你的需求。
畢竟人與人之間像是不同的宇宙,要搭建連結,需要不斷的溝通。就算是親近生活的人們,也不見得能夠百分之一百抓到另一個人靠著語言與肢體放出的訊息。釋放訊號,讓他人知道自己的狀況,就更是在處在異常高壓狀況時,必須優先的事項。
雖然我知道說出口並不容易。
在亞洲社會裡,對於過勞以及心靈健康的態度跟應對還有許多先入為主的印象,我也曾一直自我詰問:「開口主動表達脆弱,是不是一件丟臉的事?告訴別人我很痛苦,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、我輸了?」。我花了約莫兩三個月時間,才開始與朋友很明白地說「我需要幫助」。因為我發現,丟不丟臉、輸不輸,比起我的健康根本不重要。若我無法從過勞造成的巨大疲勞與挫敗感中漸漸好轉,這些他人的評價又有什麼意義呢?
「我的真實需求」才是最優先的事項。
無論正在閱讀此篇電子報的讀者如今在什麼樣的狀況下,若真的遇到此種心靈上極度疲累的狀況,可以嘗試慢慢敞開心房。整個過程多長多短是其次,重點是讓旁人知道:你真的非常需要有人幫你一把。而發出訊號的對象,也不用多,可以從讓你感到安全與尊重的人開始。
一個由你喜歡、尊重且信任的人們組成的良好支持系統,是有助於康復的重要因素。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recovery, including having a good support system of people you like, respect, and trust. —— Mental Health First Aid
我開始發出求救訊號之後,我的朋友們選擇用最簡單的陪伴來接住我:
朋友透過視訊與電話約我聊天:聊新學的食譜、分享最近讓他們快樂的事情
朋友帶我去他們公司吃健康又美味的午間套餐;邀我去他們家做蘿蔔糕、鹽酥雞
朋友們沒有叫我非要做什麼不可,也沒有非要我無時無刻保持正能量,他們做的事情是讓我「分心」:把視線焦點從我每日的疲累與焦慮,轉移回我每天踏踏實實的生活上。活在「當下」,重新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只被工作定義而已。
將自己的狀態與痛苦說出口很難,踏出第一步絕對是最痛苦的。然而,也正因為很難,找到自己最能夠接受也最舒適的方式,好好說出口,也絕對是需要嘗試與練習的。
「暫停」絕對是必要事項
踏出第一步之後,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是「暫停」,也就是盡可能的讓自己遠離過勞主因。
這部分的行動比較技術性,因此需要讀者花點時間理解就任公司與居住國家的勞工權益資訊。如果自己很確定,職場過勞的主因來自「職場」本身,那可以進行的行動會相對直觀:國定假、年特休,都是可以考量的選項。而有些公司也會特別設立支援「心理健康」或是「過勞」的病假,讓員工在非常狀態時期可以臨時休假喘息。過去電子報曾經提及的產品經理 P,就是在歷經過勞狀態後臨時請了三週假期,讓她完全遠離造成她身心壓力的工作職場。
如果公司內部的系統提供的資源不足,那也可以尋求外界資源。
舉例而言,英國 NHS 有針對職場過勞推出 Dealing with stress 頁面,除了有相關資源來解釋可以進行應對的方法,若公司配套沒有相關資源,也有不少專線、公益組織提供可能的立即協助。而台灣則有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提供專線與心理健康支持方案,而台灣勞動部職業安全署即便在切入點上,依舊有上述東亞與西歐、北美在切入點上的差異,較多著重在生理影響上,也有資源轉介,依舊推薦閱讀。
我自己的經驗是,在對朋友說出口我需要幫助後,我花了半年時間才有力氣直接跟公司主管與人資提及這個狀況,並且使用 Meta 內部的 Well-being 資源,用半年時間與諮商心理師(Psychologist)配合,一步一步建立更健康的職場環境與職業心態。而且同時,我也希望讀者知道:這個過程有時候會有停滯,甚至是退步的。但這些都很正常的,因為重點在於調整跟探索自己的需求,不一定得要求自己一定要有進程。
康復這段路比想像中漫長,然而但凡有行動,都是好的進程,而就算慢速前進,路上也往往充滿過去不曾注意的美麗風景。
漫漫長路,且走且停,好好跟自己喝杯咖啡
平安吉祥,順遂圓滿;安好健康。
康復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。就如同大樓要建立需要從地基開始,一路往上拔高。但突如其來的災禍或許就會讓大樓倒塌,而心理韌性的重建也是如此。
與諮商心理師(Psychologist)配合半年後,我重新建立職場與生活的習慣,調整了不少自我評估的標準。而後再花了約莫半年,才回歸到精神健康的過往水準:可以自在的跟朋友說笑話、挖苦;可以進入話題深層慢慢推理;也可以用毫不懼怕的態度跟人吵架。但是我至今也還在處理失衡後造成的生理問題:因為生活規律失調而造成的皮膚問題;體重上升;過敏反應等等,都在轉好,但也需要更多時間。
道路很長,荊棘四處,慢慢恢復,調整生理與心理,緩過氣來。
最後,再總結一次過勞之後推薦進行的相關行動:無論各位讀者是在出現過勞症狀的哪個階段,在任何可能的層面上發現異常時,都可以找到管道呼叫資源。
對自己的支持系統(Supporting System)如家人、親友、同儕、師長發出訊號
利用國定假、年特休甚至病假(部分公司)來讓自己暫時抽離職場環境
若企業內部有協助的人力資源或是配合心理諮詢師(Psychologist),請求協助
追求 Well-being 是每個人的權利。而我也相信我們每個人內部都有強大的力量,可以引領自己,幸福健康。
說完了基礎的框架之後,未來的 #養心帖 會開始切進子題,分享我在康復過程中進行的練習、思考以及行動。而進入這些實作以前,意識到「把話說出口」這件事作為溝通的痛點,是個需要熟能生巧的主題,之後我也會以溝通為題設計工作坊,來談談在職場上如何將需求說出口,也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在看見資訊後,回信跟我報名。
下篇主題會先切換為另外一個電子報主軸 #文商策。一方面是讓各位讀者沈澱一下對於自己 Well-being 的認識,也多點時間來理解身旁的軟硬體環境。而同時,先來讓我們聊聊為什麼我要談文化商業策略(On Cultural Business Strategy),以及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我自 2020 年開始深化研究的 Luxury 產業吧!
Stay Classy!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!
🩵